火文化民俗
取新火 每到年底,燧皇陵附近的村庄都要虔诚地举行一种古老的仪式。先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老人,带领若干人,挨家挨户,将厨房、灶膛、炭盆里的火全部熄灭,再取一些灰烬,收一些食盐、粮食和其他食品,集中起来,送到燧皇陵,作为供品祭祀。这表示旧的一年已经结束,感恩“火祖”的护佑。然后,由一人紧攥一根木质“钻火杆”,在众人用脚踩住的长条木板的凹处使劲地揉搓、旋转,模仿古老的“钻木”之法,让木板冒烟起火,以便各家各户来取新的火种,如此宣告新的一年开始,预示风调雨顺、生活吉祥。
添新土 在取新火之时,各家的家长除了带上火捻(艾绒捻、草绒捻、棉绒捻、黄纸卷捻)、祭礼,还要到自家地里,用整洁的衣襟或干净的手帕,兜一包新鲜黄土至燧皇陵(当地人称之为“老爷坟”),先将黄土洒落陵上,意为添坟。而后,摆上祭礼,奉上供香,跪拜磕头,祈祷许愿。取了新火,再拜,盼望火祖保佑,四季平安。
赛火把 这是睢阳城乡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一项特色社火活动,参与者多为年轻人。他们用旧筚子(农村用来蒸馍的一种竹编炊具)裹上厚厚的秸秆,待夜幕降临,或举着,或捧着,到约定地点(一般会在村边的野地里)聚会。同一时间用明火点着,参与者吆喝着、跳跃着,看哪个火把烧得旺、烧得久。当地人说,筚子常年在锅上搁,受火祖的恩惠最深。用这样的方式赛火把,一是告诉火祖、火神,人间百家没有忘记他们的大恩大德;二是祈求火祖、火神,新的一年再给予世间更旺的人丁和财源。
玩铁花 这是睢阳元宵社火中又一项特色活动。用具两大件,一是套牲口的铁制的“笼嘴”,二是铁叉和木棍。铁笼嘴里放上木炭、铁屑,燃着,烧红。由身强力壮的年轻男子轮番用铁叉、木棍挑起,剧烈摇动,让烧化的铁屑顺势甩出,撞击地面或树干,迸出绚丽的火花。玩铁花多在村中的空场上进行,男女老少都聚来观看。玩到精彩处,赞叹四起,掌声频频,给所有的人都带来无尽的欢乐。尤其是在晴朗夜空下的雪地里,烟霭弥漫、红白相映,颇有“明月千门雪,银灯万树花”的意境。老人们讲,这个玩意儿由来已久,初衷是让人们莫忘当年燧皇爷钻木取火的辛劳和功绩,如今已经成了小伙子们斗智斗勇的赛技。
火龙灯 火龙灯是中原大地流传最广,也是最受人们尊崇的一种民间舞蹈。然而,玩火龙的区域,主要在商丘睢阳及其周边的梁园、睢县、柘城等地(南阳的卧龙、淅川、邓州,洛阳的汝阳,也玩火龙)。睢阳火龙灯的特点,在于它火一般的气势和“火技”的巧妙运用,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火龙,只是朝舞动的龙身喷礼花。有学者指出,睢阳火龙灯的最初形态,应当是对火祖、火神的一种祭祀礼仪。与之相呼应,同属商丘市的永城,还有“火老虎”,舞者身披“火药虎皮”,点燃后只发光亮,不起明火,也不会很快烧完。虎的勇猛、人的睿智,再现了燧人“钻木取火”、“文明大见”之初的狩猎情景。
太阳鸟 这是玩高跷的一种形式。高跷也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。有学者考证,史籍中最早叙述高跷的,是《列子·说符》——“宋人有兰子者,以技干宋元,宋元召而始见其技:以双枝长倍其身,属其胫,并趋并弛......”由此推论,古为宋国国都的睢阳,乃是高跷的原生地。比起外地高跷,睢阳高跷的明显不同之处,除了普及面广、老少皆能,主要在于它的道具和跷杆。它的道具很丰富,有“驴”,有“车”,有“蝶”,有“芭蕉扇”,还有象征太阳鸟的“小鸟”,显现睢阳人与太阳特有的亲和。它的高跷杆特别长,站立其上足有两人高。艺人们说:站得越高,与太阳越近,彼此说话听得越清。
吃红蛋 自古至今,睢阳人无论生男生女,都要煮一大锅鸡蛋,赠予亲朋好友,并分给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吃。这个习俗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:当年,简狄嫁给帝喾,好多年没有怀孕,后来上苍托梦,让她去吃“玄鸟蛋”(燕子卵)。果然,照此办理后,就生下了商的先祖——火神阏伯。后来,殷商人(或殷商的后代宋人)将这一故事记入祭祀诗,即《诗经·商颂·玄鸟》中的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,同时也就有了吃红蛋、祈火旺、生贵子的习俗。随着文化的交流,此习俗已传遍大江南北。
朝台 爱火、崇火的理念,渗透于睢阳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无论穷富人家,都把灶台、香炉看得十分尊贵。倘若胡乱翻腾,或者随意跨越,均被视为不懂礼数、不守规矩,会受到长辈的训斥。在农村,烧火做饭的干柴,堆放得整整齐齐。烧的时候,先从同一端燃起,不允许胡塞乱来。若要将火熄灭,既不能打散火堆,也不能用唾沫淬火,更不能用脏水扑火。否则,就是对“火祖”、“火神”的大不敬。
相传农历正月初七是火神阏伯的生日,六月二十三是他的忌日。每逢这两天,当地百姓都要在阏伯台举行隆重的“朝台”仪式。按民间的说法,朝台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。起初,人们用敲打木棒、石块和吟诵赞辞等古老的方式来祭祀阏伯,后来才演化为杀猪宰羊、摆放供品、叩头祭拜。如今,人们多以水果为供,烧香、放炮,祈福、免祸。
火神台庙会 早在唐代,睢阳的“火神祭祀”已成为豫东地区最盛大的民间庙会,当地俗称“火神台庙会”。除了春节期间、四月初四、六月二十三的三次大庙会,每月的初一、十五还有小庙会。其中,最为壮观的,当为春节庙会。河南和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北、山西等周边各省的民众,以数十万、数百万人计,云集此地,顶礼膜拜。当地人则以村、族为单位,抬着三牲,挑着花篮,吹着唢呐,放着鞭炮,前来上供,敬香,击鼓,撞钟,磕头,敲罄,敬献功德礼,有的还为阏伯坐像挂红、披袍。
阏伯台春节庙会,自农历正月初一起,至二月初二止,历时一个月。其间,台上香烟缭绕、钟鼓阵阵,人声鼎沸、接踵摩肩。演戏的,唱曲的,耍杂技的,变戏法的,练武术的,你扎一个摊,我围一个圈,尽显其能。更有民间社火,高跷、“鬼会”、竹马、旱船、肘歌、花棍、“拉秦桧”,浩浩荡荡,踩街助兴,你来我往,川流不息。其中,尤多带“火”的表演,诸如舞火龙、耍火狮、跳火圈、吞火吐火、取火种、玩铁花、赛火把等,火爆地显示此处庙会的火的特质。
阏伯台春节庙会,还是民间工艺和绝活绝技的大展示。泥鸡、泥狗、泥老虎,花枪、花刀、花宝剑,泥响儿、竹响儿、琉璃蹦蹦,布娃、布虎、花灯笼,造型美观,色彩鲜艳,琳琅满目地散布于台下宽阔的广场上,一路两厢皆是。聪明的商家也瞅准了这处古庙会的商机,卖农具的,卖服装的,卖五金的,卖百货的,卖糕点的,卖小吃的,从大公司到小商贩,纷纷出摊,将宽阔的台下广场和几里长街摆得满满当当。其购销两旺的红火劲儿,赛过本地区的任何一个物资交流大会。
阏伯台春节庙会,还有两处别致的风景。一是大香炉里烧鸡蛋。据说用阏伯台香炉里热腾腾的香灰烧熟的鸡蛋或其他食品,吃了可以防病、免灾、续香火。对此,方圆百里的老人们坚信不疑,并视为积德行善之举。他们擓着篮、提着兜,把烧过的鸡蛋和食物带回家,自己舍不得吃,分给儿孙和左邻右舍。二是手艺摊上请火神。每次庙会,都有吹糖人的、捏面人的、织草编的手艺人,其摊上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阏伯神像供人请回家祭祀。不少前来祭祀的虔诚人,请神像时,谁也不愿少掏香火钱,以心中的虔诚,把火神请回家、供起来,保佑阖家安康。
账号+密码登录
手机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